卷六 海外南经
设为首页】【收藏本站

   山海经校注    

作者: 《山海经校注》郭璞注,袁珂點校 | 来源: 汉典古籍 | 查看: 0次 | 打开书架 | 选字释义

卷六 海外南经

1 珂案:山海經之「經」,乃「經歷」之「經」,意謂山海之所經,初非有「經典」之義。書君奭:「弗克經歷。」注:「不能經久歷遠。」此「經歷」連文之最早者也。孟子盡心下篇:「經德不回。」注:「經,行也。」猶與「經歷」之義為近。至於由「常」、「法」之「經」引申而為「經典」之「經」乃較晚矣。史記大宛傳稱「禹本紀、山海經所有怪物,余不敢言之」,山海經之名見於載籍者始此。以好奇如司馬遷者,尚以此書與禹本紀(已佚)同列而謂「不敢言之」,其在彼眼光中為過於荒怪之書可知。則山海經乃其固有之名,非後人亦非史公以其重要而特尊之為「經」也。考先秦典籍之稱經者唯墨家書,莊子天下篇:「苦獲、已齒、鄧陵子之徒,俱誦墨經。」是其證。今墨子篇目中有經與經說,墨書之稱經蓋有由矣。然孫詒讓墨子閒詁猶謂此數篇為「戰國之時,墨家別傳之學,不盡墨子之本恉」。管子書前九篇亦稱「經言」,以下各篇,稱「外言」、「內言」、「短語」、「區言」、「雜篇」等,似已具經傳並收之體例,然猶未逕以「經」名。儒家書如詩、書、易、禮、春秋等,雖後世均特尊之為「經」,而在稱引山海經之太史公書中,則尚未著「經」字(見史記太史公自序)。莊子天運\篇雖有「孔子謂老聃曰:丘治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六經」語,然說者多謂是後人所羼,殆不足憑信。觀乎此,則山海經尤以其中成書較早之五臧(藏)山經(約成于戰國時代)之稱「經」,其非「經典」而只是「經歷」之意,亦可以明矣。求其內證,可得而言者凡四:

一、古山經於每篇末尾,但云「右西經之山,凡若干山、若千里」,或「東經之山,凡若干山、若干里」,所謂「西經」、「東經」者,決當是「經歷」之義而非「經典」之義,本甚明白。迨經劉秀校錄整理,於每篇之首加「西山經」、「東山經」等標題,後人不明古誼,遂因劉秀之題,妄於「山」下加「志」字,成為「東經之山志,凡若干山、若干里」等等,遂模胡而不甚可解,「經歷」之義始晦而「經典」之義轉著。幸西山經末有「右西經之山,凡七十七山、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」一條,偶遺落未加「志」字,尚得略窺古書本貌。郝懿行於下注云:「案山下脫志字。」其實原無「志」字,非「脫」也。

二、「南山經之首曰鵲山」,文選頭陀寺碑文注引此無「經」字,無「經」字是也。「南山經之首」云云,非著書人應有之語而係尊經者之語,文亦杆格難通。若「南山之首」則明白曉暢而立言得體矣。推而論之,已下「南次二經」、「南次三經」等,均當是「南次二山」、「南次三山」等。改「山」為「經」,自當是劉秀校錄此書時所為。亦有改而未盡者,如「中次一十一山經」,於劉秀體例本當作「中次一十一經」,此「山」字即係刪改而未盡者。

三、山經末有「禹曰:天下名山經,五千三百七十山,六萬四千五十六里,居地也」云云,劉昭注後漢書郡國志引此經則作「名山五千三百五十,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」,「經」為「經歷」之「經」,其義尚顯,迨移上成為「名山經」,「經典」之義遂著而「經歷」之義則晦矣。清郝懿行著山海經箋疏,於「名山經」下特加注云:「經,言禹所經過也」,以其卓識,猶知此「經」之義為「經歷」,恐人誤解為「經典」,故注以闡明之,可知以此為「經歷」而不以為「經典」者蓋鮮矣。

四、海外南經、海外西經等原來篇首標題,亦均僅作「海外自西南陬至東南陬者」、「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」……,云「自某所至某所」,猶均是「經歷」之義,迨校錄者題以「海外南經」、「海外西經」等字樣,「經歷」之義始晦而「經典」之義著矣。

2 珂案:山海經共分十八卷:即第一,南山經;第二,西山經;第三,北山經;第四,東山經;第五,中山經;第六,海外南經;第七,海外西經;第八,海外北經;第九,海外東經;第十,海內南經;第十一,海內西經;第十二,海內北經;第十三,海內東經;第十四,大荒東經;第十五,大荒南經;第十六,大荒西經;第十七,大荒北經;第十八,海內經。前五篇稱五臧(藏)山經,又簡稱山經;後十三篇無專名,以其以海外、海內各經為主,當名之為海經(畢沅說)。此篇為海經首篇,於全書之次,則居第六,故標題為「山海經第六」。

3 畢沅云:「此秀(劉秀--珂)所題也,下同。」

地之所載,六合之閒1,四海之內,照之以日月,經之以星辰,紀之以四時,要之以太歲2,神靈所生,其物異形3,或夭或壽,唯聖人能通其道4。1 郭璞云:「四方上下為六合也。」

2 珂案:已上淮南子墬形篇用此文,唯「四海」作「四極」,「照之」作「昭之」。高誘注「要之以太歲」云:「要,正也,以太歲所在,正天時也。」案太歲有年太歲、月太歲、旬中太歲之別。年太歲亦名歲陰、太陰,亦曰青龍、天一,昔時所稱以紀歲者。此所謂太歲,即年太歲。

3 畢沅云:「列子湯問篇『夏革曰大禹曰六合之閒』云云凡四十七字,正用此文。」又云:「此無者,蓋此文承上卷『禹曰天下名山』云云,劉秀分為二卷耳。」珂案:畢說是也。又湯問篇「其物異形」作「其物其形」,與下文「或夭或壽」對,正是。

4 郭璞云:「言自非窮理盡性者,則不能原極其情狀。」珂案: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尤袤刻本(以下簡稱宋本)、明藏經本、清汪紱本、吳任臣本、百子全書本、畢沅校本「情狀」均作「情變」,作「情變」是也。海外自西南陬1至東南陬者2。

1 郭璞云:「陬猶隅也,音騶。」2 珂案:山海經海外各經已下文字,意皆是因圖以為文,先有圖畫,後有文字,文字僅乃圖畫之說明。故郭璞注此,屢云「畫似仙人也」(海外南經),「畫亦似仙人也」(海外南經),「畫四面各乘雲車,駕二龍」(海內北經),「亦在畏獸畫中」(大荒北經),等等;陶潛讀山海經詩,亦有「流觀山海圖」之語,知本以圖為主而以文字為輔。故此標題亦從圖畫之順序而曰「海外自西南陬至東南陬者」,或「海內東南陬以西者」(海內南經)。已下各篇均同此。

結匈國1在其2西南,其為人結匈3。

1 畢沅云:「淮南子墬形訓有結胸民,作『胸』,非。」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云:「凡海外三十六國:自西北至西南方,有修股民、天民、肅慎民、白民、沃民、女子民、丈夫民、奇股民、一臂民、三身民;自西南至東南方,結胸民、羽民、讙頭國民、裸國民、三苗民、交股民、不死民、穿胸民、反舌民、豕喙民、鑿齒民、三頭民、修臂民;自東南至東北方,有大人國、君子國、黑齒民、玄股民、毛民、勞民;自東北至西北方,有跂踵民、句嬰民、深目民、無腸民、柔利民、一目民、無繼民。」俱本此經文為說。唯自西北至西南方,多天民,無巫咸國、軒轅國;自西南至東南方,多裸國民、豕喙民、鑿齒民,無厭火國、臷\國、周饒國;自東南至東北方,無青丘國、雨師妾國(即海外東經所記雨師妾,郝懿行謂是國名,詳該節注);自東北至西北方,無聶耳國、夸父國(「夸」字海外北經原作「博」,非,詳該節注):是其異。

2 珂案:此「其」字指鄰近結匈國「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」(海外西經)之滅蒙鳥;所謂「滅蒙鳥在結匈國北,為鳥青,赤尾」者是也。

3 郭璞云:「臆前胅出,如人結喉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說文(四)云:『胅,骨差也,讀與跌同。』郭注爾雅(釋畜)『犦牛』云:『
領上肉暴胅起。』義與此同。」珂案:結匈,疑即今之所謂雞胸。史記秦本紀稱「秦王為人……摯鳥膺」,或即此也。

南山在其東南。自此山來,蟲為蛇,蛇號為魚1。一曰南山在結匈東南2。

1 郭璞云:「以蟲為蛇,以蛇為魚。」郝懿行云:「今東齊人亦呼蛇為蟲也。埤雅(卷一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