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自東北陬至西北陬者1。
1 畢沅云:「淮南子墬形訓云『自東北至西北陬』同,而起跂踵民,終無繼民,與此文正倒。疑淮南子當作自西北方至東南方,或傳寫之誤也。」珂案:畢說非也;淮南子文不誤,此文自誤。此云:「自東北陬至西北陬」,則文中諸國均應西向。今既云「〤〤國在其東」,可見應是「自西北陬至東北陬」,「東」「西」二字適倒。且海外西經「自西南陬至西北陬」起滅蒙鳥,終長股國,長股國自應在西北陬;今既云「無綮之國在長股東」,則無綮之國豈非西北陬之國而何?淮南子自東北至西北方,故起跂踵民,終無繼民;此與相反,故起無綮之國(無繼民),終跂踵國。

無綮之國1在長股東,為人無綮2。

1 郭璞云:「音啟,或作綮。」畢沅云:「說文無綮(糸改月)字,當為綮,或作啟、繼皆是。廣雅作無啟,淮南子作無繼民,高誘注云:『其人蓋無嗣也,北方之國也。』與郭義異。字林始有綮字,云(月耑)腸,見廣韻。郭蓋以此為說,其實非古字古義也。」珂案:畢說是也,當從廣雅作無啟;無啟,無繼也,正高誘注淮南子所謂「其人蓋無嗣也」之義。無嗣而有國,當因其人能如郭注所云「死百廿歲乃復更生」,實不死也。大荒北經有繼無民,又云「無繼子食魚」,「繼無」自是「無繼」之倒,王念孫、郝懿行並校作無繼,則此「無綮之國」者,尤可證其當作「無啟之國」也。

2 郭璞云:「綮,肥腸也。其人穴居,食土,無男女,死即薶之,其心不朽,死百廿歲乃復更生。」珂案:郭注「綮,肥腸也」,肥腸當為腓腸,即脛骨後之肉,今俗呼為小腿肚者是。然綮應作啟,已如上說,郭注因綮為說,不免失之。大荒北經云:「有繼無民,繼無民任姓,無骨子,食氣魚。」即無啟之國也。博物志異人云:「無綮民,居穴食土,無男女,死埋之,其心不朽,百年還化為人。細民,其肝不朽,百年而化為人,皆穴居處。二國同類也。」無綮民自本郭注為說,又增細民。而酉陽雜俎於此二說外,復增錄民,云:「錄民,膝不朽,埋之百二十年化為人。」則未免有重床疊屋之感矣。

鍾山之神,名曰燭陰1,視為晝,瞑為夜,吹為冬,呼為夏,不飲,不食,不息,息為風2,身長千3里。在無綮之東。其為物,人面,蛇身,赤色,居鍾山下4。

1 郭璞云:「燭龍也,是燭九陰,因名云。」珂案:大荒北經云:「西北海之外,赤水之北,有章尾山。有神,人面蛇身而赤,直目正乘。其瞑乃晦,其視乃明。不食,不寢,不息,風雨是謁。是燭九陰,是謂燭龍。」燭龍之稱燭陰,蓋以此矣;章、鍾則一聲之轉也。楚辭天問云:「日安不到?燭龍何耀?」大荒北經郭璞注引詩含神霧云:「天不足西北,無有陰陽消息,故有龍銜火精(火字原脫,據李善注雪賦引補)以往照天門中也。」此所謂「燭陰」也。鍾山以其不見日,故常寒,此大招之所謂「魂乎無北,北有寒山,逴龍(燭龍)豔只」之「寒山」也。古小說鉤沉輯玄中記云:「北方有鍾山焉,山上有石首如人首,左目為日,右目為月,開左目為晝,閉右目為夜;開口為春夏,閉口為秋冬。」此「人面蛇身」之鍾山山神雖已化為「石首」,然其神力固猶昨也。說者謂此神當即是原始的開闢神,徵於任昉述異記:「先儒說:盤古氏泣為江河,氣為風,聲為雷,目瞳為電。古說:盤古氏喜為晴,怒為陰。」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\歷年記(三國吳徐整著):「盤古之君,龍首蛇身,噓為風雨,吹為雷電,開目為晝,閉目為夜。」信然。盤古蓋後來傳說之開闢神也。

2 郭璞云:「息,氣息也。」王念孫云:「御覽時序十二(卷二七)作息則為風。」

3 王念孫云:「類聚鱗介部(卷九六)千上有三字。」

4 郭璞云:「淮南子曰:『龍身一足。』」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云:「燭龍在雁門北,蔽於委羽之山,不見日;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。」是郭所引也;一字訛。

一目國1在其東,一目中其面而居。一曰有手足2。

1 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有一目民。大荒北經云:「有人一目,當面中生。一曰是威姓,少昊之子,食黍。」即此。海內北經云:「鬼國在貳負之尸北,為物人面而一目。」鬼、威音近,當亦是一目國也。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(今本無)云:「北方有鬼國,說螭者謂之龍物也。」何所謂「龍物」,則語焉而不詳也。

2 郝懿行云:「有手足三字疑有訛。」珂案:「一曰有手足」五字,或涉下文「柔利國在一目東,為人一手一足」而衍。柔利國1在一目東,為人一手一足,反2,曲足居上3。一云留利之國4,人足反折5。

1 珂案:大荒北經云:「有牛黎之國。有人無骨,儋耳之子。」即柔利國也,牛黎、柔利音皆相近;儋耳即聶耳也。博物志異人云:「
子利國人,一手二足,拳反曲。」子當為柔,二當為一,並字形之訛也。

2 珂案:,古膝字,宋本、藏經本並作膝。

3 郭璞云:「一腳一手反卷曲也。」

4 珂案:留、柔之聲亦相近。5 郝懿行云:「足反卷曲,有似折也。」

共工1之臣曰相柳氏2,九首,以食于九山3。相柳之所抵,厥為澤谿4。禹殺相柳,其血腥,不可以樹五穀種5。禹厥之,三仞三沮6,乃以為眾帝7之臺8。在昆侖之北9,柔利之東。相柳者,九首人面,蛇身而青。不敢北射,畏共工之臺10。臺在其東。臺四方,隅有一蛇,虎色11,首衝南方12。1 郭璞云:「共工,霸九州者。」珂案:郭注乃本國語魯語「共工氏之伯九有也」為說,然乃以歷史釋神話,非是。共工乃古天神名,與顓頊爭為帝者。淮南子天文篇云:「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,怒而觸不周之山,天柱折,地維絕。天傾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;地不滿東南,故水潦塵埃歸焉。」即此共工。兵略篇又云:「共工為水害,故顓頊誅之。」史記律書亦云:「顓頊有共工之陣以平水害。」則此天神共工乃水神也。其與「爭為帝」之對象,諸書所記不一,或曰高辛,見於淮南子原道篇;或曰神農,見於琱玉集卷十二壯力篇引淮南子;或曰祝融,見於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;或曰女媧,見於路史太昊紀:然要以「與顓頊爭為帝」之說為近古。顓頊,黃帝之裔孫也(山海經海內經);而國語周語韋昭注:「賈侍中云:共工諸侯,炎帝之後,姜姓也。」(亦本山海經海內經):則共工與顓頊之爭,亦黃炎鬥爭之餘緒也。共工觸山,「折天柱,絕地維」,打破為顓頊所統治之舊世界,使世界局面為之改觀,雖曰「不勝」(淮南子兵略篇、論衡談天篇、楚辭天問王逸注等)亦足見其「猛志固常在」(陶潛讀山海經)之鬥爭精神矣,謂共工為「不死」,為「勝利的英雄」(毛澤東同志漁家傲反第一次大「圍剿」注釋按語),誰曰不宜?然或又傳共工有與禹之鬥爭。荀子成相篇云:「禹有功,抑下鴻,辟除民害逐共工。」禹亦黃帝系之人物也(山海經海內經:「黃帝生駱明,駱明生白馬,白馬是為鯀。」鯀,禹父也),共工與禹之鬥爭,亦應是黃炎鬥爭之餘緒。然神話演而至此,禹已成為眾所公認之治水英雄,民間傳說與古籍記載咸無異辭,於是站在治水對立面而與禹作鬥爭之共工,乃不能不居於反面人物之地位。故山海經乃有禹攻共工國山(大荒西經),此則云禹殺共工之臣相柳,均成相篇所謂「辟除民害」之意也。則共工者,應視其所與周旋之人物而定其正反,非可一概而論,始符毛澤東同志按語「諸說不同。我取……」精神,亦已明矣。

2 珂案:大荒北經云:「共工臣名曰相繇,九首蛇身,自環,食於九土。其所歍所尼,即為源澤。不辛乃苦,百獸莫能處。禹湮洪水,殺相繇。其血腥臭,不可生穀,其地多水,不可居也。禹湮之,三仞三沮。乃以為池,群帝因是以為臺。在昆侖之北。」即此相柳也。楚辭天問云:「雄虺九首,儵忽焉在?」王逸注云:「虺,蛇別名也,言有雄虺,一身九頭。」疑亦此也。

3 郭璞云:「頭各自食一山之物,言貪暴難饜。」

4 郭璞云:「抵,觸;厥,掘(宋本作抵--珂)也,音撅。」珂案:經文澤谿,王念孫云:「御覽作谿潭。」今影宋本御覽卷六四七作溪澤。又經文厥,王念孫注云:「厥亦觸也。」

5 王念孫云:「御覽無五字。」珂案:今影宋本御覽卷六四七作「
不可以樹聲(耳改木)」;聲(耳改木),字書不載,疑即穀字之訛,無「五」字。

6 郭璞云:「掘塞之而土三沮滔,言其血膏浸潤壞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注滔蓋陷字之訛。」珂案:毛扆本滔正改作陷字。

7 珂案:眾帝,指帝堯、帝嚳等古帝。

8 郭璞云:「言地潤溼,唯可積土以為臺觀。」郝懿行云:「海內北經云:『帝堯臺、帝嚳臺、帝丹朱臺、帝舜臺,在昆侖東北。』郭注亦引此經為說。」9 郭璞云:「此昆侖山在海外者。」郝懿行云:「海內北經云:『
臺四方,在昆侖東北。』是此昆侖亦在海內者,郭注恐非。」

10郝懿行云:「臣避君也。」珂案:射者畏共工之臺共工威靈,故不敢北射,猶海外西經云:「窮山在其北,不敢西射,畏軒轅之丘。」郝懿行謂臣避君,非也。

11郝懿行云:「虎文也。」12郭璞云:「衝,猶向也。」深目國1在其東,為人舉一手一目2,在共工臺東。

1 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有深目民;大荒北經云:「有人方食魚,名曰深目之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