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龙安府东北至陕西沔县五百里,南至成都府绵州三百五十里,西北至松潘卫三百三十里,北至陕西文县三百三十里,东至保宁府剑州二百九十里,西南至成都府茂州三百二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八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八千八百里,至京师一万二千二百四十里。
《禹贡》梁州之境。周秦时为氐羌地。汉属广汉郡。三国汉属阴平郡。晋以后因之。梁普通间,没于氐《志》云:普通三年,为土豪杨杰、李龙迁所据。西魏得之,置江油郡治江油县,兼置龙州。隋初郡废。大业初,又改州为平武郡。义宁初,改曰龙门郡寻曰西龙门郡。唐曰龙门州武德初,仍曰西龙门州。贞观初,始去西字。天宝初,曰江油郡。至德二载,改应灵郡。乾元初,复为龙州。宋初因之亦曰江油郡。政和五年,改曰政州。绍兴初,复曰龙州。元因之,属广元路《志》云:元升龙州为元帅府,寻改为宣慰司。今正史皆不载。洪武七年,仍为龙州。二十三年,改龙州军民千户所,寻复故。宣德七年,又改为宣抚司隶布政司。嘉靖四十五年,升为龙安府,领县三。今仍旧。
府控扼氐羌,山川重阻,峭壁云栈,连属百里,真四塞之地也。说者谓松潘介在生番粮援之道,恃龙安以无恐。龙安者,南重成都之防,北壮松潘之势,故改建郡县,不可缓也。自魏邓艾伐蜀,而阴平遂为取蜀之捷径。艾之伐蜀也,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里,凿山通道,作桥阁,山谷高深,至为险难。艾以毡自裹缚而下,将士攀木缘崖,鱼贯而进,先登至江油,而蜀人胆丧矣。后唐长兴二年,石敬瑭等攻两川,前军克剑门,西川帅孟知祥急遣军争剑门,而命别将李筠将兵趋龙州,守要害,盖剑门拒守,又恐奇兵自阴平故道而入也。既而官军果分道趣文州,将袭龙州,为西川兵所败。明洪武四年,伐蜀,傅友德亦自阶、文而进,克青川果阳,下油江,遂趋绵州。《修造记》:龙安路通秦、阶,严稽出入,直与剑阁为比。盖自蜀入秦之道,东则剑阁,西则阴平,剑阁之防,显而易知,阴平之道,僻而易忽。故出奇制胜者,往往托足于此焉详陕西阶州阴平道。
平武县附郭。汉广汉郡刚氐道地。蜀汉析置广武县,属阴平郡。晋太康初,改曰平广县,寻又改为平武县,仍属阴平郡。宋元嘉二十七年,以故氐王杨文德为辅国将军,使引兵自汉中西入,摇动陇,遂取魏阴平、平武,是也。齐梁仍曰平武县。西魏改置江油县,并置江油郡治焉,寻又为龙州治。隋以后因之。宋端平三年,兵乱,宝六年,徙州治今县东之雍村坝,县亦徙治焉。元以江油县省入龙州,又徙州治武都镇。明洪武中,又徙州治乐平镇,即今治也。嘉靖四十三年,土司薛兆乾作乱,事平,改为府。万历十九年,始置今县,为附郭,编户二里。
○龙州城在今府东。祝穆曰:龙州城,梁李龙迁所筑,去江油东北三里,盖即隋唐州城也。宋宝以后,州益迁而东,其故城皆土筑,旋圮。明洪武七年,土官知州薛文胜创设州城于青川所。二十三年,知州薛继贤奏移今治,周以木栅。宣德五年,知州薛忠义奏筑砖城。嘉靖十三年,宣抚薛俊卿又复营筑。四十五年,改为府城。今城周五里有奇。平武城府西三十里。《隋志》:梁末,李文智自立为藩王,以平武为国都。西魏复为县,而别置江油县,龙州治焉。隋亦曰平武县,仍属龙州。唐贞观八年,省入江油。近《志》:西魏废帝二年定蜀,置龙安县,寻改曰平武。似误。方维城府东北百二十里。西魏置秦兴县,为建兴郡治。隋废郡,改县曰方维,属龙州。唐武德四年,改属沙州。贞观初,州废,又省县为方维镇,属景谷县。贞元初,南诏、吐蕃合兵入寇,分道趋扶文,掠方维、白坝,即此。白坝见昭化县。
德阳城府东二百里。本汉梓潼县地。后汉改置德阳县,属广汉郡。《华阳国志》:德阳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。盖与剑门相近也。建安十九年,先主军涪,张飞自江州而上,定巴西、德阳。邓艾从阴平邪径经汉德阳亭,至江油,出剑阁西百里,皆谓此。晋徙德阳而南,因谓此为汉德阳。
阴平城府东百五十里,东南至剑州百六十里。宋白曰:文州为古阴平,魏晋之阴平郡及阴平县治也。永嘉末,太守王鉴以郡降李雄,晋人悉流移于蜀汉,其氐羌并属杨茂搜,于是有南阴平郡,属益州。宋永初以后,晋人流寓于蜀者,于益州立南北二阴平郡,寓于汉中者,亦于梁州立南北二阴平郡。剑州之阴平,即宋所置北阴平郡也。宋文帝元嘉九年,益州流民许穆之诈称司马飞龙,招合蜀人,攻杀巴兴令,逐阴平太守。刺史刘道济遣军击斩之。或以为此汉州苌杨之南阴平。梁天监十四年,魏人侵蜀,诏任大洪自阴平入魏,晋寿招诱氐羌,绝魏运路。十五年,将军王光昭与魏战于阴平,败还,即此阴平也。又大宝末,萧纪将杨乾运攻叛氐杨法琛,拔剑阁,进据南阴平,对古阴平而言,因谓此为南阴平耳。《隋志》:宋置北阴平郡,治阴平县。后魏置龙州于此。西魏改郡曰阴平,而徙龙州治江油。后周尝改郡曰静龙郡。隋郡废,县属始州。唐属剑州。宋因之。端平以后兵乱,县废。旧《志》:阴平城,南去梓潼县六十里。似误。○药丛山府南十里。多产药材,因名。或讹为落丛山,俗名乐从山。又马头山,在府西南五里,以形似名。○火风山,在府北十里。山势峭险,其麓即箭楼山,拥抱府城。一名旗山。又崆峒山,在府西北十里,山谷深险,直接蕃界,似平凉之崆峒。又化豹山,在府东北十五里,山势高耸,林木丰茂,限隔蕃塞。九龙山府东五十里。其地峻险,前距铁蛇关抵蕃地,一山九岭,叠耸如龙。又羊盘山,在府东北六十里,石径九曲,如羊肠然。又箐青山,在府东南六十里,重峰叠嶂,树木森郁。
马盘山府东南百二十里。高三千三百丈,其形似马,盘旋而上,重峦叠嶂,行者难之。后魏马盘县以此名。○牛心山,在府东百五十里,山秀拔,形如牛心。西魏李虎葬此。唐武后时,凿断山脉。玄宗幸蜀,修复之。回銮后,升龙州为都督府,赐名灵应郡。《唐志》云:山在江油县西一里。长庆四年,龙州刺史尉迟锐上言:山有掘断处,请加补塞。于是役数万人于绝险之地,东川为之疲弊。
马阁山在废阴平县北六十里。峻峭がテ,极为艰险。邓艾军行至此,路不得通,乃悬车束马,造作栈阁,始通江油,山因以名。《旧唐书》:阴平北有十八陇山,其山有陇十八,或以为即马阁山。又左担山,《志》云:在府东百八十里。邓艾伐蜀,路经江油,因山高江险,修凿栈阁,以通担负,今七里阁是也。胡氏曰:自文州青塘岭至龙州一百五十里,自此而南者,右肩不得易所负,谓之左担路,邓艾伐蜀之道也。祝穆云:左担路上涪水崖壁,有阁道六,曰青崖、曰蟆颐、曰石回、曰七里、曰东阁、曰石城,又有二阁不在左担之数,曰猿臂、曰黄林,皆阁道之险者。○两垭山,在府东北七十里。山岭分峙,两垭路通青川、广昭等处。弩牙山府东南百六十五里,状如弩牙。相传邓艾伐蜀屯军于此。又东南五里曰石门山,两崖相对如门,与氐羌分界处。左思《蜀都赋》:缘以剑阁,阻以石门。梁大宝中,氐酋杨法琛据黎州附魏,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杨乾运讨之,拔剑阁,法琛退保石门。《舆地纪胜》龙州江油县东百里有石门戍,《唐志》利州景谷县西有石门关,即此石门也。
○涪江府西北二百里。源出松潘卫小分水岭,经小河所而东,至府城西,又历城南而东,下入江油县境,盘纡萦带,为郡境之险。详见大川涪水。○青漪江,《志》云:源出落丛山,下流至绵州彰明县,合于涪江。
青川溪府东百二十里。源出西蕃界,经青川所,下流合白水,入嘉陵江。又醍醐水,源出府东清潭岭,接青川溪,流入嘉陵江。《图经》云:清水出啼胡山,阔五丈,东流入利州界。其水清美,亦云啼胡水,《志》作醍醐,美其名也。○大溪河,在府西北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白马路西番界,流至此,入于涪水。又府境有木瓜官渡、古城、高村、大印等河,皆源出蕃界,下流入于涪江。《志》云:废阴平县西四十里有扬帆水,下流入梓潼县界,合于潼水,泛涨奔注,势若扬帆云。利人渠在废阴平县西北二里,引马阁山水入县溉田。唐龙朔二年,县令刘凤仪开,宝应中废,后复开。景福二年,又废。
○胡空关府西北四十里,永乐中置。又羊昌关,在府西北十五里,其地有羊昌山,山崖层叠,通铁蛇官道。○铁蛇关,在府东十里,为番夷出入之冲。又有黄杨、和平、大鱼等关,与胡空诸关共为六关,俱永乐中置,为府境之要险。涪水关府西北涪水上。《唐志》江油县有涪水关,即此。又龙门关,亦在府西,隆庆中置。○芍药戍,在府南九十里,唐置。本名溪戍,永徽中,改今名。
兴文阁在府东南二十里海棠铺。山路盘束,下临急湍,置阁其上,以通行旅。又南岩阁,在府东六十五里,正德初修凿,平坦可行。《阴平修路记》:龙安栈阁,在治东者凡八,曰石城、曰佛崖、曰麻园、曰蟆颐、曰黄林、曰三店原、曰七里、曰飞仙;在东南者凡三,曰石回、曰兴文、曰猿臂;在东北者凡二,曰秦陇、曰东阁;在府东者凡九,曰金鼓、曰芭蕉、曰楮株、曰卢崖、曰天井、曰桑坪、曰兜索、曰木蕊、曰飞泉;在西北者凡十五,曰金匮、曰桐油、曰隆奉、曰胡空、曰黄梗、曰刘屯阝、曰鹅顶、曰禅峰、曰石门、曰仙女、曰马桑、曰溪坝、曰黑水、曰罗汉、曰羊肠。《志》云:邓艾伐蜀,置秦、陇等阁道一十二处。明洪武十一年,开设松潘卫,又置飞仙等阁道二十五处。
溪子驿在府西。《志》云:府东百二十里有古城驿,百七十里有武平驿,二百里有小溪驿。又水进驿,在府西北九十里,又府西二百里有小河驿。《会典》:县有明月所巡司。○永济桥,在府西北二十五里,路接小河所。明洪武中,土官薛文胜以蔑缆架桥。永乐初,薛忠义造铁索六条,长十五丈,架板为桥,名曰垂虹。俗名铁索桥。详见小河所铁龙堡下。又天生桥,在府西北九十里,通羊洞寨,河水奔险,中有三巨石如柱,居民架木为桥。
白马寨府北三百里,番寨也。《志》云:白马番北通阶文,西抵潭腊。其生番号黑人,延袤数百里,碉房不计,有名色可举者凡十八寨,多不过四五百人,少可百人而已。嘉靖元年,白马跳梁,用兵五千,分五路,一由松潘小河所之铁龙堡,一由松潘东路之三舍堡,一由府西北之黄杨关,一由青川所之北雄关,一会兵陕西,由阶文而进,蛮畏慑听命。今为府境属夷。白草寨府西南四百里,亦曰白草坝,番寨也。《志》云:白草番东抵石泉县,约七十里,西抵南路生番,南抵茂州番,北抵平武界,凡十八寨。部曲素强,恃险阻,往来剽夺为患。成化十四年,抚臣张赞督兵剿白草坝及西坡、禅宛诸大寨生番,皆顺命,寻复叛。嘉靖十三年,抚臣宋沧遣兵击平坝底、白草等寨,诸蛮献侵地二千余里。未几复叛。十五年,大征,用兵三万七千,一由龙州,一由坝底,斩获甚多,事平,增置双溪、大鱼、永平、奠边诸堡,革抚赏,断盐茶。万历七年,坝底、河西、风村等十一寨,永平、河东、白草等十七寨,相率来降,许为编氓。自走马岭一带分十村,由平一至平十村,又西射溪沟一带分八村,由一化至八化村,村立一长,以统率之。又有风村岭等十八寨,尚承旧名,亦同时归顺者。○木爪番寨,在府西北二百里,近小河所。境土迫促,种类不繁,虽有五寨,约男女不过二三百人。嘉靖二十三年,导白草番为乱,事平,止许岁至小河领赏,不得过府西大鱼关。江油县府东南百三十里,东北至剑州二百五十里,东南至梓潼县百里。汉为刚氐道地。蜀汉置江油戍。邓艾至阴平,欲与诸葛绪自江油趣成都是也。晋、宋为平武县地,属北阴平郡。西魏为江油县地,龙州治焉。宋末屡经迁改。元至元十二年,并入龙州。至正中,尝迁县于兴教镇,属广元路,即今治也。明洪武十年,并入梓潼县。十四年,复置,属剑州。嘉靖四十五年,改今属。城周二里有奇,编户二里。
○江油城《志》云:在县西北。今县所辖之乡,曰武都、曰雍村,皆故龙州治也。一云,今青川所之明月关,即故县治。似误。元末移治于此。《防险说》:江油虽在腹里,实龙安粮道之咽喉也。今有石城,明天顺六年创筑,成化、正德、嘉靖、万历以来,相继增修。
○窦山县北十里。两峰耸立,山麓纡回,南接彰明县界。杜光庭云:山西接长冈,乃通车马,东临峭壁,陟绝一隅。自西壁至东峰,石笋如,两崖中断,相去百余丈,跻攀绝险,人所不到。○大匡山,在县西三十里,高耸盘纡,亦接彰明县界。其南二十里有点灯山,即彰明之小匡山也。一名读书台,以李白得名。
天柱山县北五里。山小而峻,形如立柱。一名天池山,以山顶有池也。又名石人山,天宝六载,敕改为灵液山。○太华山,在县南十里,三峰奇秀,有似西岳,亦南接彰明县界。
○涪水县北一里。自平武县界流入,又东入剑州境。○汇溪,在县西十五里,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之百汇洞,细流十里,合于雍村河。又龙潭溪,在县北,源出窦山,下流俱合于涪水。○马啼关县西二十里。又县境旧有鬼门关,两山险迫,暴风从中出。○平渡驿,旧在县北五十里,接龙安府界,亦曰西平驿。
石泉县府西南二百十五里。南至成都府二百九十里。本汉蜀郡汶江道地。晋属汶山郡。后周为汶山县地,属汶州。隋初,属会州。唐贞观八年,分汶山县地,置石泉县,属茂州。宋初因之。熙宁九年,改属绵州。政和七年,于县置石泉军。宣和三年,仍属绵州。七年,复置军。元废军,以县属安州。明初属成都府。嘉靖四十五年,改今属。有石城,周二里有奇,编户三里。
○北川城县西三十里。本汶山县地。后周置北川县,属北部郡。隋属会州。唐属茂州。永徽二年,省入石泉县。
威蕃城县西三十里。唐之威蕃栅也,亦曰威蕃亭。《唐书·王涯传》:吐蕃有两道,一由龙安、青川,一由绵州、威蕃栅,抵栖鸡城,皆番之险要。宋神宗时,静州蛮攻茂州,窒陇东道,以孤石泉。成都守孙羲叟经画事宜,以石泉为邑,介绵、茂之间,道里阔远,缓急不相应,非扼其冲要不足捍外患,于是请改石泉为军。德阳人张上行言于羲叟曰,去石泉三十里,威蕃亭地名栅底,即唐之威蕃栅也,宜先筑堡寨以御其来,然后建军调兵以图之。于是城其地。栖鸡、陇东道,俱见茂州。
○石纽山县治南一里。《帝王世纪》:禹生于石纽。谯周曰:禹生于汶山广柔之石纽,其地为刳儿坪。陈寿曰:禹生汶山石纽,至今番人不敢牧其地。宋祁曰:汶川县有石纽山,《志》以为即此山云。又凤凰山,在县治北二里,其下有二水合流,形如飞凤。○三面山,在县北六十里,上有龙湫。
○湔水县西一里。源亦出玉垒山,分流入县界,经县界十里,复东南出,合于新都之湔水。○安昌水,在县东南,源出三面山,合诸山溪之水,东流入安县界,又经绵州西,而入于涪水。亦曰龙安水。《志》云:县南一里有甘泉,水甘冽,县因以名。
○松岭关县西北七十里。杜佑曰:在龙安县西北七十里。开元二十八年,关废。今仍为守御处。龙安见前安县。○石板关,在县西六十里。又有上雄关,在县西北,旧皆为戍守处。
坝底堡县西北四十里,与茂州接界。成化以后,为戍守要地,其地东抵通宁堡,西连白草番,南距石泉,北通青片。由坝底而南十五里,即石板关,东十五里有石泉堡,又东五里为白印堡,俱坝底将领分兵屯戍。○永平堡,在县东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堡设在山崖,形势陡拔,控制白草诸番隘口。由永平而西三里,为奠边关,关南里许为火草坪,坪北十五里为万安堡,万安东二十里为嘉定堡,俱属永平偏将屯守。
大印堡在县东北。《边略》:堡设在山阜,巍然天险,亦白草番出没要路也。堡西二十里为茆堆堡,又西五里为山茅堡,山茅东三十里为徐塘堡,徐塘北三十里为伏羌堡,伏羌北六十里为大方关,俱属大印将领驻守。《志》云:大方相近者,有观子、徐坪、平通三堡,而诸堡中徐塘又为控扼之要。
复土堡县西北十里。堡南十里为青冈堡,二堡之间有青泗口,路通坝底,为河东、河西、白草、青片诸番出入处。○奠酒哑堡,亦在县西,其相近又有平番、赤土诸堡,皆控扼白草番之处。嘉靖二十四年,白草等一十八寨番蛮聚众于羊角、白泥一带,劫掠攻陷平番、奠酒二关,截占漩平,以阻石泉兵粮之路。抚臣张时彻督偏帅何卿剿平之。《志》云:旧有马坪口巡司,今革。宝朱寨县北百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宝朱古寨口与县西北百五十里之赤朱古寨口,俱为番蛮出入要口。昔时立此二寨,以限隔之,今故址犹在。○漩平桥,在县东二十里,县之津要也。又有上下索桥,在县东十五里。
附见:
青川守御千户所府东百二十里。汉刚氐道地。后魏置马盘县,兼置马盘郡。隋初郡废,县属龙州。唐因之。天宝初,改为青川县。宋仍隶龙州。端平以后,兵乱,县废。元初复置。至元二十二年,省入龙州。明洪武四年,置守御千户所,隶四川都司。其地当白草番之后路,东抵白水、阳平关,接陕西宁羌州界,西通白马路转古城驿,而抵龙安,南至树园堡,丛林密箐,多盗贼,北通青塘岭,直达阶文,秦蜀间襟要处也。嘉靖四十五年,改属龙安府。所城洪武四年筑,周二里。
○大雄山所北十里。山形峻峭,出群山。又飞龙山,在所东三十里,其相近者,曰东山。○丁平山,在所北一里。《志》云:元平章丁世珍击番蛮,尝屯兵于此,因名。○白水江所东三十四里。自陕西文县流入境,又东过剑州界,至昭化县入嘉陵江。魏邓艾伐蜀,作浮桥于江上。明初,傅友德伐蜀,渡白水江,即此。○青川溪,在所南。又杲阳河在所西北,亦自文县界流入。下流俱入于嘉陵江。
○明月关所东五里,有巡司戍守。《会典》:关属平武县。又杲阳关,在所南。明初,傅友德伐蜀,下文州,进拔青川、杲阳。是也。
北雄关在所北,接陕西文县界。相近又有控夷关,稍南为瓦舍坝。控夷关,盖万历中增设。《一统志》:所界自北雄关以下,并杲阳、迪平、白水、二牢、明月、马转、清平、胡空、叶棠、三路口,共十一关。
◇马湖府东至叙州府四百十五里,西至建昌行都司越卫六百十里,南至乌蒙府界百四十里,北至嘉定州犍为县界二百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一百六十里,至京师九千三百三十里。
《禹贡》梁州之境,后为夷獠所居或曰,府境即古侯国,汉唐蒙凿石开道处也。汉属犍为、越二郡。晋没于蛮《华阳国志》:越郡有马湖县,水通道入江,晋省。《水经》:若水自三绛又径马湖县,谓之马湖江,又左合卑水,又东北至朱提。后因之。唐为羁縻蛮州地,属戎州都督府《志》云:唐为驯、骋、浪、滈四州地,总名马湖部。宋仍为蛮地。元至元十三年内附,寻置马湖路。明洪武四年,改为马湖府土官总管安济归附,因使世守其地。五传至安鳌而叛,弘治九年讨平之,改土官为流官,编户二十五里,领县一、长官司三。今仍旧。
府倚山控江,屏翼泸、叙,唇齿嘉、眉。隋开皇十七年,以南蛮叛,命史万岁南征。自越进兵,经马湖番山而进。唐乾符二年,高骈帅西川,修复邛崃关、大渡河诸城栅邛崃关,见前重险。大渡河,见前大川。又筑城于戎州马湖镇号平夷军及沐源川,皆蛮入蜀要路也。各置兵数千戍之,自是蛮不复入寇。宋末,蒙古入蜀,往往取道马湖。盖府为西南之要地矣。
屏山县附郭。元末置泥溪长官司。明初,蛮酋王邦彦来归,命世守其地。万历十七年,改置今县,编户三里。
○马湖城在府西。唐乾符初,高骈筑马湖镇城,号平夷军,或以为即此城也。宋时蛮酋皆屯据湖内。元初置马湖路,迁于夷部溪口,濒马湖南岸创府治。然其民皆散居山箐,无县邑乡镇。至正中,复置泥溪长官司。或曰,明玉珍所置也。明初,改路为府,复移今治。隆庆初,始石为城,有门五,城周二里有奇。
废浪川州在府西南,本蛮地。《志》云:唐尝置羁縻长乐浪州于此。开元十九年,南蛮大酋长乐浪州刺史杨盛显为边患,诏内常侍高守信为南道招慰处置使讨之,拔其九城,即此。后废。贞元十三年,荆南帅韦皋表置浪川州,领郎浪、河渡等五县,属戎州都督府。又府西有废驯州,领驯禄、天池等五县;废骋州,领斛木、罗相等二县,皆唐所置羁縻州,领于戎州都督府。宋因之。《宋志》浪川、驯骋等州,皆在马湖江岸。○废滈州,在府南,亦唐所置羁縻州也,领拱平等三县。又废柯连州,亦在府南,领柯连等三县,皆属戎州都督府。宋因之。《宋志》:在石门路。胡氏曰:即马湖南境也。元初俱废。
○宝屏山府东十里,山如屏障,县以此名。又赤崖山,在府东北三里。○镜山,在府西三十五里,山下有水,澄清如镜。雷番山府西三百八十里。隋史万岁征西南夷时,道经此。山中草有毒,经过头畜必笼其口,行人亦必缄默,若或高声,虽冬月必有雷霆之应。○马湖江在府南,即金沙江也。自乌蒙府流入府界,经蛮夷长官司南,又东流径府城南,至叙州府界,流合于大江。宋庆元二年,地震马湖界,山崩八十里,江水不通。宝中,蒙古将纽侵蜀,自成都入马湖,既而复渡马湖江入蜀,是也。今府西十五里有结发滩,江流经此,滩水萦回,状如结发。府西四十五里又有铁锁滩,夹江两岸,石壁峭立,每夏秋水涨,舟楫不通,用锁悬于江之北岸,舟行至此,数人攀援崖上,拽舟而过,故名。《志》云:府西四十里又有鸡肝石滩峻险,俱在马湖江中。又有鸡公滩,在府东二里,崖势耸立,如鸡公然。余详大川泸水。马湖府西百七十里。湖在山顶,长二十里,广七里余,中有土山,可居四百余人,亦谓之龙湖。《志》云:龙湖四围皆峻崖,去大江止二里,水与江同消长,日夕作潮。相传昔曾有龙马见于此。
泥溪府西二里。源出叙州府宜宾县,流入马湖江。又三公溪,在府西五里,黄龙溪在府西四十里,金鱼溪,在府南三里。又有悔泥溪,在府东十五里,源出宝屏山,皆流注于马湖江。○盐井涡,在府北四里,其水咸氵卤,可以煎盐。○新乡镇府北二百里沐川司境内,本名赖因乡。《志》云:镇东去犍为县二百里,西至建昌都司千二百里,南接大凉山五百里。万历十六年,于此建城垣,设安边同知驻焉。又于烟草峰设守备司,以资弹压。北有水池,为后营,南有大河坝,为前营,中有两河,为中营,以成犄角之势,盖于诸蛮所出没处扼其吭而守之也。其水池一带则界老鹰山,大河坝一带则界大凉山,雷坡、黄郎等处则界分水岭,为西陲障蔽。泥溪驿府东一里。又东六十里有罗东驿。又龙华驿在府西百里,本名蛮夷驿,万历中改今名。《志》云:县有悔泥溪、宁戎二巡司。
平夷长官司府东南四十五里。元至正间置。明初因之。长官王氏世守其地。编户一里。
○隆马崖山司西北二里,山形峻耸。又书楼山在司东百二十里,以岩石层叠而名。
○大纹溪司治南。又司东十里有小纹溪,二溪俱出乌蒙府界,流入境,水流洄漩,宛如罗纹,俱流注于马湖江。向设罗东驿。又桧溪在司东二里。又大龙涡,在司南二十里,流汇纹溪,入马湖江。
蛮夷长官司府西百四十里。元至正间置。明初因之。长官文氏世守其地。编户二里。
○大鹿山司东南二十里。山谷深邃,多麋鹿。又小悍山,在司西北百里,山崖斗峻,水流急悍,因名。○马湖江司治南。自乌蒙府流入境,又东入屏山县界。
什葛溪司西二里,源出小悍山。又大鹿溪在司东二十里,出大鹿山,二溪俱流入马湖江。《志云》:司东二十里有水海,相传旧有龙生海中,当即马湖矣。
○桧溪堡在司南。《志》云:司境有四山,龙源、青冈、黄郎、麻坡等处诸蛮与建昌乌蒙沙骂连接。万历中,设桧溪、烟溪等堡及龙源巡司,以为守备之御。
沐川长官司府西五百二十里。元至正中置。明初因之。长官悦氏世守其地。编户二里。
○神木山司西二十里。旧名黄种溪山。永乐四年,伐楠木于此,一夕自移数里,因改今名,而祀其山神。又南现山在治南半里,山高峻,为南境之望。永乐五年,建神木祠于山上。又治北有夷都山,亦高耸。
青孤山司东十里,山多林木,望之郁然,突出群山之上。又龙源山在司西北六十里,山顶有潭,深不可测。
○沐川司北百里。源出夷都山,曲折流至嘉定州犍为县界,入于蜀江,即沐源川矣。唐咸通十年,南诏寇州,既而分兵四出,掩至沐源川,寻渡江,陷犍为。乾符初,高骈筑沐源川城,以扼蛮险,皆以此川为名也。《志》云:川旁有峰崖竦立,如人新沐,故曰沐川。
芭蕉溪司东四十里,源出隆马山。又黄种溪在司西二十里,源出神木山。下流皆入于马湖江。《志》云:旧有蛮夷土官驿。
◇镇雄军民府南至乌撒军民府二百一十里,西南至乌蒙军民府二百四十里,北至叙州府珙县界二百二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八十里,至南京六千七十里,至京师九千二百三十里。
《禹贡》梁州南裔,代为蛮夷所居。宋时蛮名芒布部《志》云:故名屈流大雄甸,其后乌蛮之裔阿统与其子芒布居此,因名芒布部。熙宁以后,为羁縻蛮地,寻置西南番部都大巡简使于此。元至元中,置芒布路,隶乌撒乌蒙宣慰司。明初,改为芒部府,属云南布政司。洪武十六年,升为芒部军民府,改隶四川布政司土官陇氏世守其地,广袤五百十五里。嘉靖三年,改为镇雄军民府编户一里。《土夷考》:时土官陇慰嫡子寿继职,庶子政弑寿窃据,官军进讨,事平,改今名,设流官。七年,蛮酋普奴等叛,寻以事宜改命寿子胜世袭本土,而流官复罢,领长官司四。府今省。
府山川险厄,地势崎岖,控御群番,屏障内地。成化中,程信言,永宁抵江门永宁北百里江门水驿是也、戎县今叙州府兴文县,川、贵、云南水陆噤喉之会也,普市、芒布,又川、贵、云南肘腋腹背之所也。
○芒布城府西南七里。《志》云:府旧无城。明洪武中,颍川侯傅友德调指挥郑祥驻兵芒布,因筑土为城。后班师还,城废。今名旧土城。又今府治地名纳冲在旧府治西北七里。成化中,旧治毁于火,因迁今治。旧治本洪武中所建也。
○乌通山府北五里。蛮语首曰乌,立曰通,谓此山巍然独峙,如人翘首而特立。又绰纽山,在府东二十里。蛮语清气曰绰纽,谓此山清气郁然可爱。○硌砌雄山,在府西百八十里。蛮语石曰硌,鹿曰砌,凉曰雄,谓此山之石类鹿而又高耸清凉也。又乐安山,在府北二百二十里。山有数峰,路径曲折,乃芒布、叙州之界山。
○白水江府西北二百八十里。其上源曰八羌河、却佐溪、黄水溪、勿食料溪,会流于此,北入叙州府界,合石门等江,而注于大江。
纳冲河府东十里。源出乌通山麓,过府治东南流,入苴斗河。又白鸟河在府东北二十里。源出白鸟地界,南流入乌撒府境之七星关河。○苴斗河,在府南二十四里。其地有六丈山,箐河源出焉,经阿赫关,合纳冲河,而入七星关河。又八羌河,在府西八十里。源出乌撒,下流入乌蒙界。又托诺河,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,流入乌蒙界。蛮语松曰托,沙石曰诺,以此河畔有松树及沙石,故名。
却佐溪府西百五十里,下流入白水江。又勿食料溪在府北百八十里,源出乐安山,西流入白水江。又黄水溪,在府东北二百四十里,下流入勿食料溪。○沱泊溪,在府治西,源出山涧,下流入纳冲河。《志》云:府北百八十里有盐泉二,其水俱可以煮盐。
○阿赫关府南一十五里,乃芒部乌撒地界。明洪武二十一年建,有官军戍守。
怀德长官司府西百五十里,本却佐寨。嘉靖三年,抚臣王轨讨平陇氏之乱,增置四长官司,怀德其一也。威信长官司在府南。本毋响寨,嘉靖三年,改置是司。
归化长官司在府西南。本夷良寨,亦嘉靖三年改置。安静长官司在府西北。本落角寨,嘉靖三年改置。
◇乌蒙军民府东至乌撒军民府界二十五里,西至建昌卫界四百九十里,南至东川军民府界百五十里,东北至叙州府界六百三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三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三十五里,至京师九千八百二里。
《禹贡》梁州荒裔,历代为蛮獠所据,后为乌蒙部《志》云:故名窦地甸,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,有阿统者始居此,其十一世孙乌蒙始强,因号乌蒙部。宋封阿杓为乌蒙王。元初归附。元至元间,置乌蒙路,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。明初,改为乌蒙府以土酋阿普效顺,使世其职。地东西广五百十五里,南北袤七百六十里。洪武十六年,改乌蒙军民府编户一里,隶四川布政司。府今省。
府下临滇、黔,俯视巴、蜀,地高山险,屹然屏障,亦西南要地也。
○乌蒙城府东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府旧无城,元初,遣兵戍守于此,因筑土城,寻废。洪武中,土官阿普即元总管府旧址建立府治。又有小乌蒙在府治北七十里,四围皆山,中央平坦,蛮人耕种于此,号为杰纪。
○铁炉山在府治东,山形如炉。又我未山,在府东二十五里,有五峰横列。蛮语五为我,横为未也。○朴窝山,在府东南三十里,其山四望平坦。蛮语谓平坦为朴窝云。
博特山府东南五十里,有两峰对峙。蛮语相对为博特。又撒途山,在府东北八十里,其山悬崖陡峻。蛮语陡峻为撒途。○凉山,在府西百里,高广百余里,绝顶颇平,风气甚肃。蛮酋每夏于此避暑。府西百三十里又有雪山,其巅冬有积雪,春半方消。又界堆山,在府北六百三十里,与叙州府为界。
○金沙江府西南二百九十里。其上流自会川卫界会泸水,流经东川府界,又东北入府境,复东北出,经马湖府为马湖江。元至顺初,云南诸王秃坚等举兵,乌蒙土官禄余应之,秃坚败禄余,据金沙江自固,寻击平之。今详见大川泸水。撒由河府西南十里。源出凉山之麓,北流与龙洞河合。○龙洞河,在府东北三十里。源出小山石洞中,灌溉田亩。俗谓石洞为龙洞。《志》云:府北六百里有土獠蛮江,即撒由、龙洞二河下流也。两山夹水五百余里,中多巨石,湍流峻急,如万马之奔。舟行滩石中,甚险侧,经三十余滩而始出峡,至叙州府合于大江。
○罗佐关府北二百五十五里,下有罗佐桥。又索桥在府西南百三十里,即金沙江渡处。
◇乌撒军民府东至贵州毕节卫界二百五十里,西至乌蒙军民府百九十里,南至云南沾益州界九十五里,北至镇雄军民府二百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三百一十里,至京师九千四百八十里。
《禹贡》梁州荒裔,代为蛮獠所居,后为乌撒部《志》云:故名巴凡兀姑,后为巴的甸,乌蛮居之,唐时乌蛮之裔乌些者居此,至阿蒙始得巴的甸。其东西又有芒布、阿晟二部,皆他酋所居。宋时,乌些之后曰析怒者,始并其地,号乌撒部。元初归附。元至元中,置乌撒路招讨司,寻改为军民总管府,又改军民宣抚司,后升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。明洪武十四年,改为乌撒府,隶云南布政司时大酋那者来归,置府授之。今土官安氏,其裔也。地广四百四十里,袤二百五十里。十六年,改乌撒军民府编户一里。隶四川布政司,府今省。府介诸蛮之中,据高临险,地形冲要《土夷考》:府有盐池、银矿之饶,其民习奸利,往往侵掠邻境。今自贵州毕节卫而西,凡二百六十里而至乌撒,由乌撒至云南沾益州治不过二百四十里。乌撒惊而滇黔俱不得安矣。天启初,其酋安效良者,党于水西。议者谓欲攻水西,先制乌撒,使滇兵出沾益,遏其应援,而分屯天生桥见下、寻甸云南寻甸军民府等处,以防其飞逸,然后可专意于水西。既而滇兵下乌撒,水西形援益孤,用兵于西南府,岂非必争之地哉!
○乌撒城今府治。洪武十四年,傅友德平乌撒,筑城,以石,有门四,城周七里有奇。
○大隐山府东南三里,林峦高秀。又东山在府城东,下有龙泉。府南九十里又有龙山,蜿蜒起伏,官路经其上。《志》云:府北二里有凤岭,一名高山,山势绝高,可以远。
翠屏山府东北二十里,山峦秀拔。又乌门山,在府东北百四十里,两崖相对如门。○千丈崖,在府西南七十里,下临可渡河。又石洞,在府东南百七十里,有门可入,中容百人。一名华盖洞。又有赤冈,在府东北五十里。
○盘江府西百五十里。出乱山中,流径府南九十五里,谓之可渡河。明初,傅友德征云南,驻师于此。郑曰:今乌撒南八十里有普德归驿,门对可渡河、Й河之南,沾益境河之北,乌撒境也。询之候吏,云:河源在卫西百里,注壑而出,盘江实导流于此。今其上有可渡桥。详见贵州大川盘江及川渎异同。
七渡河府西三十里。其水萦曲山谷间,人渡者凡七处。府西南百十里又有九十九渡水,南八十里又有桃花溪,皆流合于可渡河。○养马川,在府东百四十里,蛮人牧马于此。一名野马川。又北海子,在府北二里,源出东山之龙泉,蛮人筑二坝以积水,渐成陂泽,恃为城隍。其环城东南而西者,谓之南海子。广袤百里,中可耕。又有龙潭湾,在府东南八里群山中,其深莫测。《元志》云:乌撒山崖险厄,襟带二湖,羊肠小径十倍蜀道。二湖即南北海子也。又乌撒之地多雨少晴,潦泽常溢。《志》谓其上值天井之宿。谚云:乌撒天,常披毡,三日不雨是神仙。皆实录也。
○七星关府东南百七十里。有七星山,置关其上,有七星关巡司,与贵州毕节卫接界。今详见贵州重险。
老鸦关府东二百里,入毕节卫界,有毕节官军戍守。又石驼关,在府治东,有石如驼立关下,因名。《志》云:府西百里又有分水岭关。○赵班镇,在府西百里,有赵班巡司,府东南二百十里又有可渡河巡司。又黑章递运所,在府东百十九里,与府治东之乌撒递运所俱明初置。
在城驿府东南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府西一里有乌撒驿,南一里为乌撒站。又瓦甸站,在府东南六十里,又六十里为黑章站,又六十里接毕节卫之周泥站。元至顺初,川兵击云南叛者,因进击乌蒙酋禄余,分道自永宁、青山并进,陈周泥驿。是也。又普德归站,在府南九十里。《会典》作昔德归驿。○傥唐驿,在府南百二十里。又沾益站,在府南百八十里,南至云南沾益州六十里,滇蜀通道也。
天生桥府东北百里,石梁横截,拱架如桥。而府东八十里众山中,亦有桥曰天生桥,俱为府境控扼之处。
附见:
乌撒卫在府治南。洪武十五年置,属云南都司。永乐十二年,改隶贵州都司。
守御七星关后千户所在府东南。洪武二十一年置于七星关,属乌撒卫。永乐十二年,改隶贵州毕节卫。
◇东川军民府东至乌撒军民府界百二十里,西至建昌行都司会川卫界二百五十里,南至云南寻甸军民府界百十里,北至乌蒙军民府界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布政司千四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六千六百三十四里,至京师九千七百九十里。《禹贡》梁州南裔,代为蛮獠所据。唐时属于南诏,伪置东川郡。既而蛮复据其地,曰畔部《志》云:故名东川甸,乌蛮仲牟由之裔骂弹得之,改曰那札那夷,属于南诏蒙世隆,置东川郡。后乌蛮畔强盛,自号畔部。元初置万户府。至元中,改畔部军民总管,寻为东川府,隶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。明洪武十四年,仍为东川府乌蛮禄设姑归附,令世守其地。东西广四百二十里,南北袤二百七十里,隶云南布政司。十六年,改为军民府编户一里,隶四川布政司。府今省。
府山川环峙,道路险,介滇、黔之间,分川、贵之险,部族富强,甲于他种。○东川城即府治。《志》云:府旧无城,洪武初,建治于马鞍山,后寻移治于万额山南,伐木为栅,以卫府治云。
○万额山府治北二里。其形上阔而下锐,如猪首然。又府治东有石鼓山。山有大石,如卧牛状,叩之有声,蛮人呼为石鼓。又府治南有白婆山。山顶有泉,四时无盈缩。又有马鞍山,在府西南十里,旧府治在其北。
绛云弄山府西南二百里,接云南禄劝州界。一名乌蒙山,讹曰乌龙山,亦名云屏山。高峻百里,有十二峰,北临金沙江,南诏封为东岳者也。今详见云南。○七雄山,在府东北百二十里,石崖陡峻。又纳雄山,在府西五十里,亦高广。
○金沙江府西百五十里。其地有金沙渡,蛮人凿大木为槽以济,即金沙江津口也。一名纳夷江,又名黑水。自会川卫流入界,入济虑部,又东北历乌蒙府,至马湖府境,而为马湖江。今详见大川泸水及云南大川金沙江。
牛栏江府东南百二十里。源出云南故寻甸军民府,至府北境而合于金沙江。江之下流,江阔水急,夷人用藤索横江,贯以木筒,过者缚于筒上,用游索往来相牵以渡,谓之索桥。今在府北百二十里。○壁谷川,在府西南百三十里,源出寻甸界白泽河,西流入金沙江。喟齿化溪府东南百里。西流至绛云弄山,北入金沙江。又府西南有麦则夷溪,源出南山涧中,西北流入托渠溪。又惠沙溪,在府东北百里,流入东川甸中,汇而为泽,亦流入托渠溪,俱注于金沙江。○海子,在府治南,长二十里。又龙泉,在府东,出石鼓山下,有溉田之利。府西南三十里又有汤池,自石窦中出,热如沸汤。
◇永宁宣抚司东至遵义府界二百五十里,西至泸州江安县界百五十里,南至镇雄府界四百里,北至泸州合江县界百六十里。自司治至布政司千八百里,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十里,至京师八千七百八十里。
《禹贡》梁州南境。秦为蜀郡地。汉为犍为郡地。晋以后,没于蛮。唐为羁縻蔺州《志》云:元和初置,宋乾德二年废。今《唐志》不载。宋为泸州南境《志》云:宋为江安、合江二县地。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。《志》云宋置,误也,寻改军民宣抚司。明玉珍时,增置永宁镇边都元帅府,而宣抚司如故。明初,改为永宁长官司酋长禄照归附,因置司授之,俾世守其地。广四百五十里,袤五百六十里。洪武八年,仍升宣抚司编户七里,隶四川布政司,领长官司二。今设永宁营。
司山川峻险,水陆交通。唐天宝中,由东路伐南诏,起泸州,溯永宁,走赤水,达曲靖,此即今日自川入滇之道矣。元置邮传而道益通利。天启二年,土酋奢崇明作乱,袭据重庆,又陷遵义、泸州诸处,势甚张,官军四集,乃克平之。既而水西安邦彦作乱,官军讨之,未克。督臣闵梦得言,贵州抵大方路险,贼惟恃毕节一路外通,用兵宜从永宁始,自永宁而普市,而摩泥,而赤水,百五十里皆坦途,赤水有城郭可凭而守,宜结营于此,渐进渐逼,四十里为白岩,六十里为层台,又六十里为毕节,毕节至大方不及六十里,贼必并力来御,须以重兵扼之,断其四走之路,然后遵义、贵阳克期并进,贼可平也。既而朱燮元代督五省之兵五省,川、湖、云、贵、广西也,进讨水西,扼各路要害,贼以锐师趋永宁,先犯赤水,燮元使永宁将诱贼深入,而以他道兵捣其虚,贼遂溃坏。盖永宁北接叙、泸,南通云、贵,界壤相错,咽喉所系也。
○废蔺州司东百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唐置州于此,其旁有地名唐朝坝。元置永宁路,在今治西八十里,所谓马口崖镇其北,鱼漕溪横其南者也。寻又迁界首,在今治西。明洪武四年,筑永宁卫城。十五年,土官禄照营司治于蛮夷千户所故址。旧城有门七,周八里有奇。
米利城司北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其地有大田,饶米谷,无水旱忧。盖昔时蛮所置城也。
○海漫山司城北。《志》云:山延袤八十余里,如海水之汗漫。又青龙山,在司南二里,以山形环绕而名。司治西南又有西珠山,以山形圆润而名也。又有土保山,在司治南,相传蛮人土保者昔居于此。○红崖山,在司东北十里,山高耸,多赤石,为北面之胜。《志》云:司西北五十里有乌降山,秀拔霄汉,林木蓊郁。又西北六十里为匹绢山,以山顶飞瀑,下垂如匹绢也。
狮子山在司东南。天启初,永宁逋贼奢崇明借兵水西,安邦彦遣兵过赤水河,到狮子山。山盖在赤水河北也。
青山在司西南,亦曰青山崖。元至顺初,云南诸王秃坚等作乱,乌蒙酋禄余附之,四川军进击,一自永宁,一自青山而进。是也。明天启初,奢崇明据永宁为乱,抚臣朱燮元讨之,阳列营于纳溪,而潜自长宁会兵进讨,首攻麻塘坎、观音庵、青山崖、天蓬洞等处,乘雾夺险而入,败崇明之子奢寅于土地坎,追至老君营、凉伞铺,尽烧贼营,复败贼于横山八里青岗坪等处,直抵城下,一鼓拔之。麻塘坎诸处,盖皆贼据险立营,备官军西入处也。箐口岭,在司东六十里,有箐口关。又马口崖,在司西南。华崖,在司西百六十里,又西二十里为梅子坎。
○永宁河在司城西南。亦曰水东河,亦曰界首河。源出落郎连山涧中,盖司东南蛮境也。有三源北流,经司南合为一,复绕流而东北至江门峡,入泸州纳溪县界,又北入于川江。明洪武二十四年,景川侯曹震开通川贵河道,谓水之险恶者,莫甚于永宁。其滩一百九十有五处,至险有名者八十二,即此水也。《志》云:司南十里有甘溪,西北五十五里有铜鼓溪,皆流入永宁河。
赤水河司东南百里,源出镇雄府界水脑洞,流径赤水卫,又东北合于永宁江。明初,郭英等出永宁,败贼于赤水河,是也。天启初,永宁贼借兵水西,水西将曾仲英驻兵赤水河,谋分兵一自镇雄而东,乘永宁之后,一自普市而北,攻永宁之前,即此。
罗付大河在司东,接遵义府界,其下流东南出,入于乌江。天启初,奢崇明及其子寅作乱,官军克遵义,追败奢寅于罗付大河口。是也。又有陶公滩,在司东南,或曰,即罗付大河所经。天启初,永宁贼党符国祯营于司东之三寨,官军自遵义击之,分军进陶公滩以牵贼,而以精兵夜经三寨抵贼巢,为贼所败。○芝麻塘,在司东南,天启三年,水西贼安邦彦及永宁逋贼奢崇明窥遵义及永宁,官兵合长纳两路击之,败贼于芝麻塘,贼从青山遁去。
天生池司西北六十里,四面山绕,水积于中,不假穿凿,故名。又灵湫泉,在司西五十里,有山洞,深二丈许,泉出其中,四时不竭。
○鱼涪关司东三里。洪武四年建,有兵戍守。又箐口关,在司东箐口岭上。○镇远关,在司西。又司西三十里有青冈关。又西二十里至贵州普安所之猫儿关。又梯口关,在司北九十里。大斗坎口关,在司北百里。又三块石关,在司西北六十里。西北百里又有江门关,即江门水驿也,道出泸州纳县。又云山关,在司南百二十里。又界首茶课司,在城西北二里,洪武四年建。永宁驿司城北。又西北乌降山,下有永安水驿。又北五十里,即江门水驿。又三十五里,为峡口水驿,所谓江门峡也。或谓之石夹口,永乐中,少监谢安采木于此,二十年,乃还。《会典》:司有永宁土官驿丞,又有赤水、普市、摩泥、阿永、永安五驿。
九姓长官司宣抚司西南百二十里。元初立夷民罗氏党九人为总把。至元初,改为九姓党蛮夷长官司。明洪武四年,改置是司。编户五里。
○通江溪司南十五里。源出贵州界,流入境,东北出,会于江门峡。一名落卜姑溪。又鱼槽溪,在司东五十里马口崖下,西北流,会于通江溪。
金鹅池司西南五十里。成化三年,都掌蛮为乱,议者欲分兵三路,南路从金鹅池进攻大坝,中路从戎县进攻箐前,北路从高县进攻都掌,是也。既而督臣程信分遣别将罗秉忠等由金鹅池进捣都掌云。
太平长官司宣抚司西南二百五十里,地名大坝。北连都掌,南迫芒布,西接乌蒙,东抵永宁,延袤二百余里。元置大坝军民府,授土酋得兰纽等。明初废,后诸夷附于都掌,屡为寇乱。成化初,议于都掌箐前大坝三处设三长官司,不果。四年,讨都掌夷,克之,改大坝为太平川,设太平长官司。编户二里。
附见:永宁卫司治西南。洪武四年建,属贵州都司。又赤水卫,在司东南百四十里;普市守御千户所,在九姓长官司东百二十里,俱属贵州都司。今见贵州。黎州守御千户所东北至雅州二百四十里,南至四川行都司越卫二百六十里,西至杂道长官司百五十里,北至雅州荣经县百三十里。自司治至布政司六百九十里,至江南江宁府七千九百九十里,至京师一万一千一百四十里。
古西南夷﹂都地《史记》:秦惠文王后十四年,蜀相壮杀蜀侯,并丹、犁二国来降秦。又武王元年,伐丹、犁。孔氏曰:丹、犁二戎,在姚府管内,唐初置丹州、犁州。或曰,俱在黎州境内。汉武帝元鼎六年,定西南夷,以为沉黎郡。天汉四年,并入蜀郡时置两部都尉:一治旄牛,主外羌;一治青衣,主汉民,并隶蜀郡。后汉延光初,改属蜀郡属国都尉。三国时,属汉嘉郡。晋初因之。永嘉以后,李雄据蜀,析置沉黎郡。永和中,蜀平,郡废,寻复置。宋、齐因之《齐志》作沉黎獠郡,荒塞无县邑户口。后周置黎州,寻废。隋初属邛州。仁寿末,置登州于此。大业初州废,属临邛郡。唐武德初,属雅州,寻复置登州。九年,州废,还属雅州。贞观二年,改属州。大足二年,析、雅二州地,置黎州。神龙三年,州废。开元四年,复置亦为下都督府。督羁縻二十三州,后增至五十四州。天宝初,曰洪源郡时又置洪源军于城内。《志》云:寻又改汉源郡。今《唐志》不载。乾元初,复故。宋仍曰黎州亦曰汉源郡,所领羁縻州并如唐旧。元因之,属吐蕃等处宣慰司。明洪武八年,以州治汉源县省入,改为黎州长官司。十一年,升安抚司土酋马氏世守其地,广二百十里,袤百十里,属四川布政司。万历二十四年,降为千户所《土夷考》:万历十九年,黎州世袭安抚副使马祥卒,无后,部族作乱,参将吴文杰剿平之。二十四年,改为黎州土千户所,仍择马氏后世其职,直隶四川都司。今置黎州守御所。
司南控六诏,西接吐蕃,凭深据险,为蜀西门。李吉甫曰:黎州之地,关沫若而徼,居越、邛、蜀之中,最为冲要。樊柔直曰:全蜀五十余州,恃为噤喉者,沉黎其最也。
○汉源废县今所治。故沉黎地。《志》云:沉黎故城在所南四十余里,本﹂都国。《茂陵书》:沉黎郡治﹂都。是也。郡旋废,以其地属旄牛县。后汉因之。晋永嘉中,李雄复置沉黎郡。永和中,郡废,寻复置。宋沉黎郡治城阳县。萧齐以后,县废。后周置沉黎县,为黎州治,既而州县俱废。隋开皇初,复置沉黎县。仁寿末,为登州治。大业初,州废,县属临邛郡。唐初,省沉黎入汉源县,属雅州,寻为登州治。武德九年,还属雅州。贞观二年,改属州。永徽五年,复属雅州。大足元年,置黎州,治汉源县。神龙三年,州废,仍属雅州。开元三年,复为黎州治。宋元因之。明初省。《元和志》:古黎州城在大渡河外,自唐以来,徙治大渡河内,而水源在城外。韦皋始筑今城,东西南三面临绝涧,惟北面稍平,地多井泉,与诸城镇戍烽火相通,为西南之险要。今所治西北隅大渡河千户所城,即韦皋所筑土城也。明初因故址修筑,以砖石。既而土安抚司马芍德复营筑司城。今亦谓之沉黎城,周二里有奇。
黎州城《志》云:在所东北圣钟山下。唐大足初,置黎州于此。贞元中,始移今治。又汉源故城,《志》云:在所南三十里。隋大业初,置汉源县,属临邛郡。唐徙治于黎州郭内,而以故县为汉源镇。旄牛城在所南。汉县,初属沉黎郡,后属蜀郡。范晔曰:天汉四年,省沉黎郡属蜀郡,为西部,立两都尉,一居旄牛,主徼外夷。是也。后汉因之。延光初,改属蜀郡属国。二年,旄牛夷反,益州刺史张乔讨平之,后渐荒废。《三国·蜀·张嶷传》曰:越郡旧有道径旄牛夷中,至成都,既平且近。自旄牛道绝,已百余年。延熙中,嶷厚赂其帅狼路开通旧道,奏封狼路为旄牛蘇毗王。晋属汉嘉郡。宋属沉黎郡。萧齐后废。《华阳国志》曰:旄,地名,在邛崃山表。《水经注》曰:汉沉黎郡,以蜀郡西部置,治旄牛道。《名胜志》曰:通望郡有古旄牛城,俗呼为牛头城。又旄牛县有鲜水,出徼外。通望城所东南九十里。汉旄牛县地。《新唐书》云,台登县地也。武德元年,析置阳山县,属雅州,旋属登州。州废,还属雅州。贞观二年,改属州。大足初,割属黎州。神龙二年,还属州。开元中,复来属。天宝初,改曰通望县。宋初,仍属黎州。庆历二年,省入汉源县。《寰宇记》:阳山县,隋大业二年置,唐曰通望,在大渡河北十五里。○飞越废县,在所西北七十里。唐仪凤二年,分汉源县地,于飞越水置县,属雅州。大足初,属黎州。神龙三年,还属雅州。开元中,复来属。宋初因之,寻省。《志》云:飞越城西又有飞越山,山下有唐时所筑之三碉城,后讹为三交城。
大渡城所北百里。唐仪凤二年,置大渡县,属雅州。大足初,改属黎州。明年,省入飞越县。乾符二年,高骈帅西川,筑大渡城,列险戍守,以拒吐蕃,或以为即此城也。宋为大渡镇,属汉源县,后废。《志》云:司北十五里有王建城,地名木瓜园,蜀王建时筑,后人因以名城。
琉璃城在所南境,大渡河南。唐太和五年,李德裕筑,以蛮界琉璃溪为名。《志》云:琉璃溪,在司西南四百里,接蛮羌界。又潘仓城,在司东,亦唐大和中筑。五代梁乾化四年,南诏寇黎州,蜀将王宗范等击之,出邛崃关,败南诏兵于潘仓嶂,又败之于山口城,又破其武侯岭十三寨,又败之于大渡河。路振《九国志》:潘仓,在邛崃关南;山口城,又在潘仓南;武侯岭,即武侯城旁之山矣。
武侯城在所东南。相传诸葛武侯筑濠堑,故垒存焉。唐太和中,李德裕复增筑之,为戍守处。《纪胜》云:武侯城在旧黎州城外三里。又有武侯战场,今为安靖寨。○铜山城,在所东百八十里。又定番城,在所东南二百二十里,唐韦皋所筑。贞元四年,吐蕃分兵寇铜山,五年,皋遣将刘彰彩出铜山道,吴鸣鹤出清溪关道,邓英俊出定蕃栅道,逼台登城,与蕃部两林王苴那时大破吐蕃青海、蜡城二节度军于北谷,进拔于葱栅。北谷,即台登北谷也,见行都司。
仗义城所南九十里。唐李德裕筑此,以制大渡、清溪之险。又有大定城,在大度河南。《唐志》:自青溪关南径大定城一百一十里而至台登也。○要冲城,旧《志》云:在所南百里,临大渡河。唐贞元中,韦皋所筑,俗呼炒米寨,亦曰炒米城。或曰在今越卫西三十里,恐误。《新唐书》:黎州有定番、飞越、和孤三镇兵,又有武侯、廓清、铜山、肃宁、大定、要冲、潘仓、三碉、仗义、琉璃、和孤十一城,皆太和五年李德裕修筑,以夺蛮险之处。
废叶州在所西南,黎州所领羁縻州也。唐武后长寿元年,遣张元遇迎吐蕃降酋曷苏等于大渡水西,曷苏事觉,为吐蕃所擒,其别部酋昝插率羌蛮内附,元遇即其部置叶州授之,仍于大渡西山勒石纪功,是也。寻改为米川州。
○邛崃山所北五里。邛人入蜀,必度此山,故名。亦名邛﹂山。盖山接荣经县界矣。其道至险,有长岭、弄栋、八渡之难,杨母阁路之峻。杨母阁者,杨氏妇始造阁其上也。又登高山,在所西五里,峰峦高耸,俯瞰城中通衢,官舍民居,一一可数。上有一小阜,曰望州坡。○圣钟山,在所东北五里,昔尝掘地得钟,因名。旧黎州城在其下,或曰,山近武侯城,一名武侯山。
大田山所西南三十里。下有大井水田。万历二十四年,改立黎州土千户所于司南大田坝。坝盖在山之东麓。又宝盖山,在所东南二十里,山形如盖,俗名凉伞山。又司南三十里有盘陀山,以山势盘回而名。○试剑山,在所南八十里,崭然高耸,上列三峰。中峰又析为二,状如剑削。又避瘴山,在所南九十里,近大渡河,山侧有二峒,一空阔高燥,一有水出其中,土人名为乾湿洞。夏秋之交,境多岚瘴,飞鸢群集其中,至立冬前后,瘴已乃飞去,土人避瘴于此,出入每以鸢为侯。又通望山,在大渡河南三十里,与众山相连,入州界,唐以此山名县。
冲天山所东八十里。险绝无路,仅通樵采。古碑云:沉黎界上,山林参天,岚雾晦日,谓此山也。又和尚山,在所东百里,山峰矗立,盘纡十余曲方至其巅。其相接者,曰狮子山,亦高耸。○朝阳山,在所北百里。《志》云:隋唐时尝置朝阳县于山下,城址犹存。今正史不载。又飞水山,在所东北二百五十里,与荣经县接界,险恶不通人迹。
飞越山所西北百余里,山高险,两面与羌戎接界,为沉黎西境之要害。唐飞越县以此名。又画崖山,在所西北二百五十里,山势险峻,不通人迹,山外即生蕃界。○笋Υ山,在所西北五十余里,曰前Υ,又行数十里曰后Υ山。多笋,又多林木,樵苏者以为衣食之源,号曰钱。宋绍兴间,尝立Υ租以赡学,岁收Υ钱八十千。又白崖山,在所西北二十里,山险峻,有风穴,亦名风穴山。山北有仙人洞,称幽胜。又雅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