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宋史·梁克家传》
(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)
梁克家,字叔子,泉州晋江人。幼聪敏绝人,书过目成诵。绍兴三十年,廷试第一,授平江签判。时金主亮死,众皆言可乘机进取。克家移书陈俊卿,谓:“敌虽退,吾兵力未振,不量力而动,将有后悔。”俊卿归以白。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,召为秘书省正字,迁著作佐郎。
时灾异数见。克家奏,宜下诏求直言,从之,令侍从、台谏、卿监、郎官、馆职疏得失。克家条六事:“一正心术,二立纪纲,三救风俗,四谨威柄,五定庙算,六结人心。”其论定庙算,谓今边议不过三说,曰将、兵、财,语甚切直。累迁中书舍人。
使金,金以中朝进士第一,敬待之,即馆宴射,连数十发中的。金人来贺庆会节,克家请令金使入朝由南门,百官由北门,从者毋辄至殿门外,以肃朝仪。诏定为令。
郊祀有雷震之变,克家复条六事。迁给事中,凡三年,遇事不可,必执奏无隐。尝奏:“陛下欲用实才,不喜空言。空言固无益,然以空言为惩,则谏争之路遂塞,愿有以开导之。”上欣纳,因命条具风俗之弊,克家列四条,曰欺罔、苟且、循默、奔竞。上手笔奖谕。
乾道五年二月,拜端明殿学士、签书枢密院事。明年,参知政事。又明年,兼知院事。初修金好,金索所获俘,启衅未已。克家请筑楚州城,环舟师于外,边赖以安。在政府,与虞允文可否相济,不苟同。皇太子初立,克家请选置官属,增讲读员,遂以王十朋、陈良翰为詹事,中外称得人。允文主恢复,朝臣多迎合。克家密谏,数不合,力丐去。上曰:“兵终不可用乎?”克家奏:“用兵以财用为先,今用度不足,何以集事?”上改容曰:“朕将思之。”诘朝,上面谕曰:“朕终夜思卿言,至当,毋庸去。”
八年,诏更定仆射为左、右丞相,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。一日,上谓宰执曰:“近过德寿宫,太上颐养愈胜,天颜悦怿,朕退不胜喜。”克家奏:“尧未得舜以为己忧,既得舜,固宜甚乐。”允文奏:“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。”上曰:“然”。允文既罢相,克家独秉政,虽近戚权倖不少假借,而外济以和。张说入枢府,公议不与,寝命,俄复用。说怒士夫不附己,谋中伤之。克家悉力调护,善类赖之。
议金使朝见授书仪,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,克家议不合,遂求去,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。陛辞,上以治效为问,克家劝上无求奇功。既而三省、密院卒移牒泗洲,敌不从,遣泛使来,举朝震骇。后二年,汤邦彦坐使事贬,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。
淳熙八〔六〕年,起知福州,在镇有治绩。赵雄奏,欲令再往,降旨仍知福州。召除醴泉观使。九年九月,拜右丞相,封仪国公。十三年,命以内祠兼侍读,赐第,在所存问不绝。逾月而疾。十四年六月,薨,年六十。手书遗奏,上为之垂涕,赠少师,谥文靖。
初,唱第时,孝宗由建邸入侍,爱其风度峻整,及登政府,宠眷尤渥。为文浑厚明白,自成一家,辞命尤温雅,多行于世。
《直斋书录解题》
(卷八·地理类)①
《长乐志》四十卷,府帅清源梁克家叔子撰,淳熙九年《序》。时永嘉陈傅良君举通判州事,大略出其手。
【注】
①《直斋书录解题》,南宋·陈振孙著。陈振孙,字伯玉,号直斋,浙江安吉县人。端平中(1234~1236年),任浙西提举,改知嘉兴府,终侍郎。尝仕于福建莆田县。传录夹漈郑氏、方氏、林氏、吴氏旧书,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。所著《直斋书录解题》,极精赡,为南宋著名学者。
《宋史·儒林·陈傅良传》
(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第一百九十三)
陈傅良,字君举,温州瑞安人。初患科举程文之弊,思出其说为文章,自成一家,人争传诵,从者云合,由是其文擅当世。当是时,永嘉郑伯熊、薛季宣皆以学行闻,而伯熊于古人经制治法,讨论尤精,傅良皆师事之,而得季宣之学为多。及入太学,与广汉张栻、东莱吕祖谦友善。祖谦为言本朝文献相承条序,而“主敬集义”之功得于栻为多。自是四方受业者愈众。
登进士甲科,教授泰州。参知政事龚茂良才之,荐于朝,改太学录,出通判福州。丞相梁克家领帅事,委成于傅良,傅良平一府曲直,壹以义。强御者不得售其私,阴结言官论罢之。
后五年,起知桂阳军。光宗立,稍迁提举常平茶盐转运判官。湖湘民无后,以异姓以嗣者,官利其赀,辄没入之。傅良曰:“绝人嗣,非政也。”复之几二千家。转浙西提点刑狱,除吏部员外郎,去朝四十年,至是而归,须鬓无黑者,都人聚观嗟叹,号“老陈郎中”。
傅良为学,自三代、秦、汉以下靡不研究,一事一物,必稽于极而后已。而于太祖开创本原,尤为潜心。及是,因轮对,言曰:“太祖皇帝垂裕后人,以爱惜民力为本。熙宁以来,用事者始取太祖约束,一切纷更之。诸路上供岁额,增于祥符一倍;崇宁重修上供格,颁之天下,率增至十数倍。其它杂敛,则熙宁以常平、宽剩、禁军缺额之类别项封桩,而无额上供起于元丰,经制起于宣和,总制、月桩起于绍兴,皆迄今为额,折帛、和买之类又不与焉。茶引尽归于都茶场,盐钞尽归于榷货务,秋苗斗斛十八九归于纲运,皆不在州、县。州、县无以供,则豪夺于民,于是取之斛面、折变、科敷、抑配、赃罚,而民困极矣。方今之患,何但四夷,盖天命之永不永,在民力之宽不宽耳,岂不甚可畏哉。陛下宜以救民穷为己任,推行太祖未泯之泽,以为万世无疆之休。”且言:“今天下之力,竭于养兵,而莫甚于江上之军。都统司谓之御前军马,虽朝廷不得知;总领所谓之大军钱粮,虽版曹不得与。于是,中外之势分,而事权不一,施行不专;虽欲宽民,其道莫由。诚使都统司之兵与向者在制置司时无异,总领所之财与向者在转运司时无异,则内外为一体。内外为一体,则宽民力可得而议矣。”帝从容嘉纳,且劳之曰:“卿昔安在?朕不见久矣。其以所著书示朕。”退以《周礼说》十三篇上之,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、嘉王府赞读。
绍熙三年,除起居舍人。明年,兼权中书舍人。初,光宗之妃黄氏有宠,李皇后妒而杀之。光宗既闻之,而复因郊祀大风雨,遂震惧得心疾,自是视章疏不时。于是,傅良奏曰:“一国之势犹身也,壅底则致疾。今日迁延某事,明日阻节某人,即有奸险乘时为利,则内外之情不接,威福之柄下移,其极至于天变不告,边警不闻,祸且不测矣!”帝悟,会疾亦稍平,过重华宫。而明年重明节,复以疾不往,丞相以下至于太学生皆力谏,不听。而方召内侍陈源为内侍省押班,傅良不草词,且上疏曰:“陛下之不过宫者,特误有所疑而积忧成疾,以至此尔。臣尝即陛下之心反覆论之,窃自谓深切,陛下亦既许之矣。未几中变,以误为实,而开无端之衅;以疑为真,而成不疗之疾。是陛下自贻祸也。”书奏,帝将从之,百官班立以俟。帝出,至御屏,皇后挽帝回,傅良遂趋上引裾,后叱之。傅良哭于庭,后益怒,傅良下殿径行。诏改秘阁修撰,仍兼赞读,不受。
宁宗即位,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、直学士院、同实录院修撰。会诏朱熹与在外宫观,傅良言:“熹难进易退,内批之下,举朝惊愕,臣不敢书行。”熹于是进宝文阁待制,与郡。御史中丞谢深甫论傅良言不顾行,出提举兴国宫。明年,察官交疏,削秩罢。嘉泰二年复官,起知泉州,辞。授集英殿修撰,进宝谟阁待制。终于家,年六十七。谥文节。
傅良著述有《诗解诂》、《周礼说》、《春秋后传》、《左氏章指》行于世。
明万历考订重刊《三山志》序①
闽自晋太康始置郡,迄今且越千年,沧海桑田不翅三变矣。东晋太守陶夔、唐郡人林谞、宋郡人林世程各有撰记,皆久湮无存。宋淳熙间,清源梁克家叔子来守是邦,辑《三山志》。时永嘉陈傅良君举通判州事,负文名,多所考述。元致和又《三山续志》。明兴二百五十年,《志》一修于正德庚辰,再修于万历己卯,迨兹壬子,复加修辑。欲求正德庚辰《志》而参阅之,仅仅得于一、二世家;至万历己卯《志》,则阴祈求改,浸失太史之旧,执简盱衡,为之三叹。②
夫以近者尚如此,又何意于数百载之上更有鲁壁藏经、汲冢断简者哉?
一日,谢在杭水部、王永启武曹持马恭敏家所抄宋淳熙《三山志》,过道山相示。③余喜而作曰:“事核而词确,彰往昭来,于是乎在。”遂谋以授诸梓,顾山中菑畲,安获所羡,以觅梨枣?会有郡乘之役,悉公家庖廪之继,可数十金,又节缩裘饪以益之。
甫杀青,客有向余笑曰:“刍狗既夷,蝌蚪是问。子亦乖于时、违于好矣。”余曰:“否,否!昔仲尼学郯子而慨失官,志二代而伤杞、宋。盖传闻罕据,则徵信无从。此所以文献缺而夏、殷之礼亡,方策存而文、武之政举耳。闽为东南大藩,而晋安襟带列郡。长空淡淡,万古消沉,间尝眺越王之故墟,溯螺女之远涘,俯榕城之万荫,挹瓯冶之一泓。而台上鹧鸪,望中烟雨,欲问其事,而故老皆无在者。今幸睹是编,霸图若绘,国纪如星。远而历朝之兴废,毂转波洄;迩而四郭之周遭,陵虚邑改。辨方启宇,则严太守之茂烈犹存;尊主庇民,则蔡忠惠之流芳未泯。地灵人杰,户诵家弦。此在邦域之中与天壤共敝者也。輓近以来,匪先民是程,歇马逢人,孰寻故事?即聚国族而生于斯者,询以数世枌榆,百年桑梓,流风善政,遗俗故家,率伥伥然莫之能省。呜呼!以今天下多类此,叔子之《志》不益荒落哉?”客唯唯而退。
用是,与同修郡乘谢在杭、王永启、朱君聘、邓汝实、徐兴公、王粹夫诸君子,④兼搜互订,聿观厥成,俾千古此都之鉴,不当吾世而失之。若元致和《志》,计后是《志》百余年,而茫然无所考,倘亦有藏之名山者乎?则愿以俟他日。
万历癸丑长至日晋安九龙山人林材谨任甫书于在我轩中⑤。
【注】
①此为明万历四十一年(癸丑,1613年),据当时福州已故户部尚书马森家藏抄本,由纂修万历壬子《福州府志》之林材、王宇、谢肇淛等七人校订重刊后所作之《序》。成为迄今流传于闽中的各种《三山志》抄本的依据。而自明以前流藏于江、浙的抄本,以迄清《四库全书》等本,皆不收此《序》,抑或未知有此刊本。
②元致和元年(戊辰,1328年),修成《三山续志》,至明万历修志时,已不可见。明正德十五年(庚辰,1520年),林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