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氏鉴于当时痧胀流行,采取前人有关经验。于康熙十四年(1675年)撰写《痧胀玉衡》一书共3卷,约7.9万字。上卷,载痧症发蒙论,玉衡要语列治痧三法,放痧有十、刮痧法、用针说、用药大法等专论治痧方法,玉衡脉法列唇舌辨、痧脉十二经辨、痧脉要诀、痧脉有似阴证辨、痧脉似气血有条辨、痧脉诀生死法等专论舌、脉诊法。中卷,叙述临床各种痧证的症状,并附以治疗验案,列遍身肿胀痧、伤风咳嗽痧,胎前产后痧、例经痧、眼目痧、瘟痧等45种。下卷,载述治痧方药,共载汤、丸、丹、散剂56方,另载便用方7首、绝痧方和治痧药物70余种。到康熙十七年(1678年)郭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“痧之变幻,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”,乃撰成后卷。后卷,载述了痧胀看法,痧胀兼证及变证,列麻疹兼痧胀、痧胀兼麻疹、痧类阴证、呃逆痧、盘肠痧、口舌兼痧、筋骨疼痛痧等37种。作者认为痧证之病因为天地间的戾气,为热毒之邪,可邻里相传。乡村城市之中,俱有此证,或为闷痧、或为痧痛,类型繁多;伤寒、疟疾、胎前、产后均可与痧兼发。痧毒自口鼻而入,或病于肌肤,或发于血肉,或发于胃肠经或肝脾肾三阴,均详述了各种痧证的临床症状和具体治疗方法。该书罗列冗繁,使人有无证不痧之感,此为书中不足之处,但仍可称之谓一部系统的痧证专著。

现存主要版本:清·康熙十四年刻本;日本·享保九年书肆竹田藤助刻本雷薄堂藏板;清刻本扫叶山房藏板;见《中国医学大成》本;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《中国医学大成》本重印本。

正文